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1. 挪威的森林-豆瓣
  2. 我已经记不清楚这是我第几遍读这本书了。来美国之后读英文这是第二遍。kpw2上一遍,然后在NYPL借了又读了一遍。
  3. 摆脱了剧情的干扰之后终于开始可以去理解语言的美。读第一遍的时候是一种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再读第二遍的时候,就可以随便翻开一页,然后继续都下去。我没有读过原本,但是据说村上春树受卡佛影响颇深,加上这个翻译确实到位,文章行云流水,很多动词的美妙和细腻更加的浮现出来。
  4. 不得让我想起来很早之前写过的一个片段:刚来纽约的时候,地铁的大叔大妈再说什么都不知道,一直好奇车上的那么多人怎么都能听明白。后来做地铁知道要经过哪些站,经历了地铁漏水,地铁停在黑乎乎的半道然后全车人都沿着地铁轨道走回站台。忽然发现大叔大妈喊的内容就能听懂了。
  5. 可能语境的意思就是说你知道意思,然后在去借用语言表达出来吧
  6. 内容已经没有什么好写的。我突然意识到除了学术论文我从未能够读这么一本将近300页的内容。李如一在IT 公论还是zhihu上说过一点,学习语言不应该只学习好的东西,应该什么都看。
  7. 这点其实在自己身上印证了一些:三代唯一一个读书人,奶奶说小的时候我最喜欢去书店,可以一看就很久,第一次出远门只是为了去一个大城市买几本书。其实我知道我最开始是看漫画。然后就是各种小说,在人生启蒙的阶段我一直靠着漫画和小说活着,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可能在全家族都没有读书习惯的情况下,依靠我母亲偶尔读读书培养了我读书习惯完全是不现实。更多的读书习惯可能还是大量的漫画和小说。读多了自然各个种类都会翻翻。
  8. 有人说这本书其实最不能代表村上春树,但是却成为了他最成功的一本书。我在想很多年之前在我青春期的时候我是把这本书作为一种性读物去对待。但是现在呢?30岁的时候看着一个未满20岁的人在喜欢的人中纠结,就这样做一些自己的事情。相比刚看完的群星闪耀那本书那种华丽的改变世界的故事。是一种非常有趣的事情。
  9. 不得不提阎老最近的一个论述阎连科:村上春树式“苦咖啡文学”如获诺奖 是伟大作品的灾难_凤凰文化。让我想起了科技三大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都是将会改变世界的革命性产物。
    3)任何在我35岁之后诞生的科技都是违反自然规律要遭天谴的。
    
  10.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责任和分工。我始终认为读这本书不是为了怀念过去,而去更好的理解自己,去找寻更多未来的地方。很多东西不需要用获奖去证明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他用一种很解剖的方式说出来很多无法去表达的我们所需要接受的现实和不能放弃的执念。

  11. 不过这样的读书方式确实很有意思,去读同样的一本书的不同版本。同样,能坚持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是喜欢,那又是什么呢?